close

2018.03.10-台北文青小旅行:來去大稻埕、走逛迪化街



紫色大稻埕︰繁華之夢的時光旅圖
以上圖片來自:圓神書活網

一向以辦年貨聞名全臺、一般民眾所熟知的迪化街,其實指的臺北大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,就空間位置來看,迪化街是大稻埕(即今大同區)的一部份。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,是在清咸豐六年(1851年),兩年後,艋舺地區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紛紛建起商店,形成「中街」,到了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、茶行為主,之後米業和布匹、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。1970年代,配合「市區改正」,道路拓寬、房屋的外觀有極大的改變,從樸實的閩南式店舖轉變成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,形成了今天的主要面貌。

以上文字來自:交通部觀光局旅遊台灣網頁



迪化街.1


『迪化街』初建於清朝咸豐年間(1850年代),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臺北市重要的南北貨、茶葉、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。「迪化」一名,是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投射當時新疆省省會迪化市(今烏魯木齊)所制定的街道名。



迪化街.2

昔日的『迪化街』,包括清代的益保裕街、杜厝街、普願街、中北街、北街、南街、蘆竹腳街等。隨著日治時期以後路名整併,先後稱為永樂町通、迪化街;而當地民眾通常以民生西路為界,以北的迪化街稱北街、以南稱南街。



迪化街.3

自1996年開始,保存原狀的『迪化街』除了是台北市最古老的街道外,也於每年農曆春節前夕擴展成規模盛大的「台北年貨大街」。據統計,附近共有100多家的紡織公司、300多家布行、200多家中藥材鋪,年產值逾30億美金。



迪化街.4

『迪化街』位於臺北市大同區,長約800公尺,其中大部分建築經刻意留存,因而成為臺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。19世紀至20世紀中期,臺北市的發展約莫等於大稻埕的發展,而大稻埕的發展也等同於迪化街的發展。



迪化街.5

1853年,艋舺的泉州三邑(晉江、惠安、南安)頂郊郊商,借道偷襲下郊的泉州同安籍移民,史稱「頂下郊拚(又稱:四縣反)」。同安人大敗,先奔往大龍峒,再逃向大稻埕另闢商埠,之後又在此建造了「霞海城隍廟」。



迪化街.6

雖然三邑人在此次械鬥中得勝,搶佔了艋舺大部分利益,然而好景不長,後來的艋舺碼頭河沙逐漸淤積,船隻不易停泊,多半改停至大稻埕。於是大稻埕漸漸取代了艋舺,成為北臺灣的商業貿易中心,同安人也獲利甚豐。



迪化街.7

1879年,臺北府城正式開府並成為臺灣首府,當時的大稻埕已是遍布洋行、店舖、商家的重要聚落,與艋舺不相上下。1891年,巡撫劉銘傳首建經過大稻埕的全臺第一條鐵路,則正式確定了『迪化街』的臺北商業樞紐地位。



迪化街.8

臺灣日治時期,『迪化街』被更名為「永樂町通」,範圍包含已經全境貫通的南街、中街與中北街。之後大稻埕雖因縱貫線鐵路改道艋舺而喪失部分商機,另一方面卻仍因該商埠較台南、鹿港等地更靠近日本,獲得更多發展。



迪化街.9

讓大稻埕更為興盛的是日治時期開始發展的紡織布匹生意。1920年代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,結合南北貨,布市與藥商的『迪化街』已是全台北,甚至全台灣商業最為興隆的地方,沿街擁有大量現代主義式的華美建築。



迪化街.10

市區裡隨便一個街角,可能就會撞見一身淺藍的「屈臣氏」。這個連鎖藥妝店30多年前,才在台灣開設第一家門市,但其實,「屈臣氏」早在百多年前就已從台北的大稻埕登陸了,由一位姓屈臣(Watson)的醫生於1871年建立。



迪化街.11

1927年,香港屈臣氏首度正式授出台灣總代理權,並轉由巫世傳經營的「神農氏大藥房」取得。這也使得迪化街上招牌為【屈臣氏大藥房】的店面,反倒不能賣屈臣氏的藥,十分弔詭,最後還與香港本店在東京大打商標官司。



迪化街.12

日治時期的永樂町(今迪化街),與太平町(今延平北路)、港町(今貴德街)並列為大稻埕地區南北三條主要幹道。由於19世紀中台灣開港通商,船舶帶來民生必需品的棉、麻、綢、緞等布料,大稻埕碼頭附近逐漸形成布市。



迪化街.13

位於迪化街一隅、霞海城隍廟旁的【永樂布業商場】,原名「公設永樂町食料品小賣市場」,民國前四年(1908年)就成立,當時據台的日本商人將日本印花的布料大量輸入台灣,此地即是當年全台灣最大的布料批發零售中心。



迪化街.14

原市場於民國71年(1982年)拆除,然後原地重建,並於1985年完工,為四層樓結構的鋼筋水泥建築,改稱「永樂市場綜合大樓」,簡稱「永樂市場」;除販售生鮮商品及日常用品外,也以批發、零售棉布及布料加工產品著稱。



迪化街.15

翻開台北的開發史,大稻埕與艋舺是最早形成的中國大陸閩南漢人移民聚落。就民俗曲藝而言,大稻埕經常演出歌仔戲、布袋戲、南管、北管等等,是傳統戲曲的孕育搖籃,因而有「戲窟」之稱,想看本土戲,一定得來大稻埕。



迪化街.16

在沒有電視與網路的年代,看偶戲曾是台灣常民生活中的重要娛樂,也是許多人童年時的回憶。大稻埕曾經是許多知名偶戲團的發跡地,也讓位於此地的「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」及「大稻埕戲苑」扮演了具有時代意義的角色。







迪化街.17


其中,「大稻埕戲苑」位在迪化街一段的【永樂布業商場】八、九樓,2010年3月落成,原址本是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所屬的社區活動中心,2007年起,每周六在這裡舉辦免費的歌仔戲演出,累積了一大票固定前來聚會的戲迷。



迪化街.18

因此,2009年臺北市政府推動大稻埕古城重現計畫時,優先選定把此社教館分館改建成劇場,並重新命名為「大稻埕戲苑」,以傳統戲曲文化之展覽、演出、保存、研習為目標,同時也肩負人才培訓與技藝傳承的光榮使命。



迪化街.19

從市場樓上的社區活動中心,轉變成在地傳統戲曲演出的平台,重新出發的「大稻埕戲苑」共有兩層樓,九樓劇場辦理各項傳統戲曲如歌仔戲、京劇、南管、北管、客家戲、說唱等表演,八樓曲藝場則規劃常態性布袋戲之演出。



迪化街.20

本苑春、秋兩季皆開設文化藝術研習班,辦理戲曲、茶藝、布藝等課程,另亦安排免費藝文講座、戲曲影片播放等服務;八樓廊道展示區規劃布袋戲常設展及不定期之特展;各排練室、多功能簡報室亦提供藝文團體租借使用。



迪化街.21

「布袋戲」又稱作手操傀儡戲、掌中戲、指花戲、小籠等等,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,主要在福建泉州、漳州、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。在全球華人地區,以台灣的發展最為蓬勃。



迪化街.22

戲偶的偶頭、手掌與足部是由木頭雕刻而成,偶身之軀幹與四肢則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;演出時,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。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「用布料做的袋子」,因此有了「布袋戲」之通稱。



迪化街.23

早在清乾隆年間(1730~1760年),相關文獻就顯示布袋戲於泉州地區相當流行,然其戲偶、身段、唱做仍不脫傀儡戲之模式,直至1798年,全中國首個職業布袋戲團(金永成偶戲團)成立,布袋戲才分離於提線木偶自行發展。



迪化街.24

泉州傀儡戲影響了泉州布袋戲的發明,泉州布袋戲又傳到漳州跟台灣。然而在發源地的泉州,布袋戲只是木偶藝術的支流之一;1950年後的台灣,在傳承與改良及觀眾接受度上,已經明顯領先漳、泉兩地。



迪化街.25

1750年代,布袋戲隨著閩南移民進入臺灣,其劇本多取自古書與演義小說,當時被稱作「古冊戲」,口白常以詩詞呈現,伴奏音樂則以南管、北管為主。根據《台灣省通誌卷》學藝藝術篇,「南管布袋戲」是台灣最早的布袋戲。



迪化街.26

及至1920年代,以武俠為主題的布袋戲逐漸在民間發展,其與傳統布袋戲主要的不同在於劇情上,多採用清末民初新著的武俠小說,例如《七俠五義》,因其表現手法重視各種奇特招式與武功的展現,故被稱為「劍俠布袋戲」。



迪化街.27

日治時期,因台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,布袋戲在音樂和布景上有了極大的改變。到了戰後的1950年代,「金光戲」開始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戲中蓬勃發展,劇情除延續劍俠戲時期的武俠內容外,也開始新創劇本和角色。



迪化街.28

1960年代初期,除了野台之外,布袋戲也開始在電影院上映。1970年,黃俊雄率領的真五洲劇團將「雲洲大儒俠」搬至台灣的無線電視台演出,因為劇情緊湊且聲光效果驚人,在爾後四年內連演583集,並締造97%的超高收視率。



迪化街.29

雖然知名布袋戲操偶藝師李天祿開創了電視布袋戲先河,但是一般認為,真正讓布袋戲能進軍螢幕的關鍵人物是將「雲洲大儒俠」搬上電視演出的黃俊雄,劇中更創造了許多經典腳色,如:史艷文、藏鏡人、苦海女神龍等等。



迪化街.30

1980年代中期,真五洲園劇團的黃俊雄逐漸交棒給第三代的黃文擇、黃強華與黃文耀。其中,黃文擇跟黃強華開創了日後聲名大噪的「霹靂布袋戲」,更於1993年成立首家以布袋戲播放為核心的獨立電視台【霹靂衛星電視台】。



迪化街.31

除了將傳統布袋戲推向諸如錄影帶、DVD光碟、有線電視媒體外,台灣布袋戲也嘗試進軍大螢幕,其中最負盛名為「霹靂布袋戲」於1997年製作的《聖石傳說》,該片不但榮獲2000年之台灣最佳本地電影,之後更外銷美日兩國。



迪化街.32

今日,台灣電視布袋戲整體產值已提升到4000萬美金以上。不僅如此,各項衍伸自布袋戲的周邊商品在台灣甚至成為一種熱潮,例如Cosplay活動就常出現布袋戲裡的經典角色,而這一熱潮目前也逐漸蔓延至中國大陸及日本。



迪化街.33

田都元帥原本是道教的護法神,居於「九天風火院」(民間將風字橫寫,火字倒著寫,意為吹風降火),從神為「風火二將」、「金雞玉犬」,原先是驅趕邪魔,防備瘟疫、護佑行軍的武神,而後被閩南地區的戲班奉為戲神。



迪化街.34

小姐小姐來看戲 看什麼戲 看妳爸爸流鼻涕



迪化街.35

居高臨下 俯瞰四周



迪化街.36

大稻埕【永樂布業商場】外面,各種古早味小吃攤販林立,是在地老饕最常打牙祭的地方,其中一間【名古屋日式點心】常擠滿排隊人潮,主要賣純手工製的銅鑼燒、羊羹等等,仔細數一數,種類多達7、8種!且通通只賣20元!



迪化街.37

【名古屋日式點心】小小的推車上疊滿豐盛又多樣的甜點,它的銅鑼燒不像一般的圓形麵皮裹著餡料,而是一捲一捲的外觀,口味包括紅豆、奶油、芋頭、花生、草莓、綠豆等6種,外皮軟Q細緻,餡料吃起來也不過於甜膩。



迪化街.38

老闆娘莊小姐每天下午固定在【永樂布業商場】外擺攤,販售的日式甜點全部都是由基隆的老師傅手工製作,因為沒有添加防腐劑,建議常溫兩天內吃完。喜歡日式甜點的民眾,休假的時候不妨找朋友一起來吃個過癮吧!



迪化街.39

走過 路過 千萬不能錯過



迪化街.40

高高在上的鳥巢



迪化街.41

站在「迪化街郵局」前,不難發現這一棟舊式洋樓的建築,立面外觀和騎樓雖然經過修整,仍保留了當時的建築風格。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5年成立的臺北南街郵便局,南街指的是現在霞海城隍廟到民生西路的迪化街南段。



迪化街.42

位於永樂市場對面、坐落在迪化街一段44號的「URS44大稻埕故事工坊」,是一棟擁有三層樓三角窗的傳統店屋,路口轉角立面做三角楣,內飾以勳章及花草泥塑浮雕,後方又仿以荷蘭階梯狀牆面裝飾,十分特殊。



迪化街.43

「URS44大稻埕故事工坊」為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推動《臺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推動計畫(URS為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之縮寫)》的示範基地之一,同區域還有「URS127玩藝工廠」、「URS155團圓大稻埕」兩個基地。



迪化街.44

計畫內容是在舊有的建築、文化、歷史故事的輪廓中,增添創新概念,並且強調與在地產業、環境做結合,打造出新興且富歷史價值意義的創新未來。於此同時,探尋推廣老舊街區的方法,以及地方產業多元發展的可能性。



迪化街.45

「URS44大稻埕故事工坊」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經營,以大稻埕過去及現在的故事為主軸,不定期舉辦相關的講座、活動。路口轉角店面,現為藝文、觀光、產業資訊交流平臺,是到訪的遊客認識大稻埕的第一站。



迪化街.46

【菊元百貨】是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,坐落於日治時期的臺北市榮町(今中正區衡陽路與博愛路口),由日本商人重田榮治在1932年11月28日成立、同年12月3日開幕,與臺南的【林百貨】並稱為日治時期臺灣南北兩大百貨。



迪化街.47

大盜陳販賣機:可占卜愛情的奶茶



迪化街.48

「台北霞海城隍廟」位於迪化街一段,是台北市的直轄市定古蹟,創建於1859年3月18日。該廟廟地十分狹窄,面積約只有46坪大,卻是大稻埕一帶重要的民間信仰中心,與法主真君廟、慈聖宮媽祖廟合稱「大稻埕三大廟」。



迪化街.49

城隍是唯一有階級之分的臺灣主要神祇,然而值得注意的是,大稻埕霞海城隍最初是閩南民眾自行在家奉祀的城隍,並非欽定官祀,因此其廟名中既沒有管轄府、縣地名,其城隍也沒敕封尊稱,這是與其他城隍廟最大不同之處。



迪化街.50

該廟除了主祀霞海城隍外,也旁祀城隍夫人、月下老人、文武判官、范謝將軍(七爺八爺)、馬使爺及義勇公等。每年五月十三迎城隍為地方一大盛事,更與大龍峒大道公出巡、艋舺青山王祭典合稱「台北三大祭」。



迪化街.51

若你走過鄰近「台北霞海城隍廟」的迪化街南段,必能感受到各種對五感的刺激,琳瑯滿目、五顏六色以及各式各樣的氣味襲來,讓人無法不注意到這兒聚集著許多藥材行,【黃裕生藥行】即位於南街上,約於民國80年代開業。



迪化街.52

【黃裕生藥行】位於迪化街一段93號,原是經營艾美司奶粉、森永牛奶糖等進口南北貨的商行,後來因子孫未繼承家業,且多定居海外,因此於民國70年初將店面轉售給黃結生中醫師,其後栽培子女進入中藥領域並發揚此產業。



迪化街.53

大稻埕最獨特的氛圍,在於復古味新絕配的歷史街區,隨著電影《大稻埕》、電視劇《紫色大稻埕》的熱播,近年來到大稻埕旅遊的熱潮不斷加溫,吸引許多文青與國際觀光客至此體驗古味街區的文創風情。



迪化街.54

「米苔目」一般認為起源於廣東梅州,是一種客家傳統米製粉條,主要成份為米漿蒸成凝塊,再經過篩子般的擦板,從洞眼(目)中搓出粉條,是以又稱為米篩目、老鼠粉或銀針粉;或鹹、或甜,前者又分為乾、湯兩種吃法。



迪化街.55

這項庶民小吃在台北市大同區十分常見,其中在地飄香五十年的【永樂米苔目】,也許不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家,但絕對是最廣為人知、最常為媒體報導的老店,累積一大票忠實的饕客,每到用餐時間便是大排長龍的場面。



迪化街.56

【永樂米苔目】創立於1967年,原本位於永樂市場附近,現在則搬到民樂街上。店家以水煮豬肉、豬舌等俗稱「黑白切」熬成的高湯做底,比一般大骨湯具濃郁肉味,烹煮過程加入紅蔥頭和韭菜末提味,更添香氣。

自行開車:
1. 國道1號-臺北交流道下-省道臺2乙線-南京西路-迪化街一段
2. 國道3號-中和交流道下-省道臺64線-縣道106甲線-省道臺3線-華江橋-環河快速道路-南京西路-迪化街一段

大眾運輸:
1. 搭乘捷運松山新店線至「北門站」,轉乘250、304重慶線、639、660路線公車至「延平一站(南京)」
2. 搭乘捷運淡水信義線至「雙連站」,轉乘民生幹線路線公車至「南京西路口站」
3. 搭乘捷運中和新蘆線至「大橋頭站」,轉乘9路線公車至「南京西路口(鈕釦街)」

大稻埕戲苑
地址: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1號8、9樓
電話:(02)2556-9101
營業時間:09:00~18:00(周一休館)
官網:http://ddctheater.pixnet.net/blog

URS44大稻埕故事工坊
地址: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44號
電話:(02)2555-8484
營業時間:配合工作坊辦理時段開放
官網:http://www.urstaipei.net/tag/urs44

永樂米苔目
地址:臺北市大同區民樂街111號
電話:(02)2553-2020拆除
營業時間:07:00~18:00
官網:NA

[食|臺北大同]再訪五十年永樂米苔目,臺北最鮮豬肉料理,黑白切不沾醬才是王道(菜單)
https://kciris.com/2018/04/yongle_thick_rice_noodles/
大同區美食.永樂米苔目
https://aniseblog.tw/2257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拆除 拆除公司 拆除工程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nnedtrnsm 的頭像
    kennedtrnsm

    kennedtrnsm的部落格

    kennedtrn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